尋訪紅色足跡學習先烈精神—山東永能生物熱電組織參觀紅嫂紀念館
日期:
2022-07-29
瀏覽次數:
126
近日,山東永能生物熱電有限公司黨支部組織全體黨員干部來到臨沂沂南縣紅嫂紀念館教育基地參觀學習。

“紅嫂”,是歷史賦予沂蒙婦女的特殊稱謂。它來源于抗戰時期發生在沂南縣的一個真實故事一明德英“乳汁救傷員”。明德英出生于貧苦農民家庭,兩歲時因病致啞,后來嫁到了馬牧池鄉橫河村。抗戰爆發后,她在家鄉目睹了共產黨堅持抗戰、一切為了民眾的行動,從而對共產黨八路軍懷有深厚感情。1960年,著名作家劉知俠根據明德英乳汁救傷員的情節,創作了短篇小說《紅嫂》,后被改編成京劇《紅云崗》、舞劇《沂蒙頌》、電影《紅嫂》等藝術作品在全國傳唱。從此,“紅嫂”就成為在革命戰爭年代舍生忘死、無私奉獻的沂蒙婦女共同的名字。在沂蒙山區,像明德英這樣的紅嫂還有很多,可以說是“村村有烈士,家家有紅嫂”。

在抗戰最為艱苦的時期,在共產黨八路軍最需要幫助的時候,為了民族解放和革命戰爭的勝利,她們毫不猶豫地拆下自家的門板做擔架,扒下房屋上的干草喂軍馬,找出珍愛的陪嫁布做軍鞋,拿出僅有的糧食獻給子弟兵,將最后一個親人送到了前線,用自己的乳汁喂傷員,甚至,她們可以為保護黨的孩子而獻出自己的骨肉,可以為保存一封烈士的遺書而毀家無悔,可以為一句諾言而堅守終生。她們用柔弱的雙肩毅然扛起了家庭和革命的重擔,用青春、熱血和生命,譜寫了一曲曲感天動地的奉獻之歌,把慷慨無私的崇高情懷展現到了極致!
紀念館中一幅幅畫面和模型,真實再現了沂蒙人民“最后一口飯做軍糧,最后一塊布做軍裝,最后一個兒子送戰場”的無私無畏的英雄壯舉,她們的事跡生動感人、觸及靈魂、催人淚下,深深地感動了在場的每一位黨員。
沂蒙精神不僅是千萬臨沂人民的寶貴精神財富,更是全國人民的寶貴精神財富,作為沂蒙紅嫂的后代,把他們的精神宣傳、弘揚、傳承下去,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沂蒙老區人民的共同心愿。(王學紅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