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全球第一能源消費大國,我國能源結構調整中必將優先發展可再生能源,生物質能由于其多種天然優勢已成為其中前景最明朗的能源。發展生物質發電產業是構筑穩定、經濟、清潔、安全能源供應體系,突破經濟社會發展資源環境制約的重要途徑。
生物質能發電現狀
2015年4月,《國家能源局綜合司關于進一步做好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編制工作的指導意見》中指出,國家能源局將統籌考慮能源、電力規劃及水電、風電、太陽能、生物質能等專項規劃。就總量目標來看,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消費將占比15%、2030年非化石能消費占比20%,生物質能源在其中的占比將進一步提升。
正因此,2009-2015年,我國生物質及垃圾發電裝機規模呈現上升趨勢,2015年增加至12.9GW,同時,我國生物質及垃圾發電裝機新增裝機容量呈波動增長,由2009年的0.3GW增加至2015年的2.2GW,表明我國生物質及垃圾發電行業發展較快。
隨著全國生物質能發電項目累計核準容量的不斷提升,其并網容量也呈現不斷上升的趨勢。2012年,全國生物質能發電并網容量5819兆瓦,到了2014年年底,并網容量達到9480兆瓦,較上年增長21.69%。2015年,我國生物質發電并網裝機容量達1142萬千瓦,占總裝機容量的69%左右。隨著行業的發展,并網容量占總裝機容量的比重將不斷上升,預測到2021年并網容量為3174萬千瓦。
從裝機容量來看,2014年,全國生物質發電累計核準裝機容量達1423萬千瓦,其中并網裝機容量超過948萬千瓦,占累計裝機容量的67%。
從發電類型來看,發電項目類型以直燃發電為主。2014年,我國農林生物質直接燃燒發電總并網容量為500萬千瓦,占并網裝機容量的52%;垃圾焚燒發電總并網容量424萬千瓦,占并網裝機容量的44%;沼氣發電并網容量近40萬千瓦,占比約4%。
生物質能發電前景
根據《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2020年全國生物質發電裝機容量將達到3000萬千瓦。“十三五”規劃的預期年均復合增長率為18.21%。從政策發展走勢和經濟新常態下能源基礎支撐發展的作用,以及國家在推進節能減排以兌現對入世的承諾等綜合因素來看,國家將在“十三五”期間加大對生物智能發電產業的支持力度。預計“十三五”期間,生物智能發展產業裝機規模將保持在15%-20%的增長率。
不過,目前一些生物質發電企業的贏利水平不很樂觀,主要原因是生物質發電行業技術水平參差不齊,管理水平有高有低,各地項目資源量和供應模式情況差異很大,因此贏利水平差別較大。
國家“十三五”期間將對民營企業發展加大支持力度,民營生物質發電企業的融資貸款有望得到支持,以幫助其解決資金問題、加快產業投資發展。在國家支持下,有魄力、有能力同時又熟悉當地情況的民營企業家投資生物質發電廠有很大的優勢。